作者:(英)理查德·痴.里夫斯
推荐人:靳元元(2023级虚拟学生)
推荐理由:
有一部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正在上映,电影揭示了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解放的漫长之"路。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女性权益,这无可厚非。理查德· V.里夫斯的《掉队的男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窗: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另一个正在悄然发生的性别危机?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教育、就业和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男性群体正在经历系统性的衰退。从教室到职场,从城市到乡村,这种“男性危机”几乎无处不在。作者主张,男性问题并非男性自身的问题,也即男性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男性自身因素导致的,而是源于社会不断趋向性别平等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人们逐渐认为,传统的男性气质或男子气概对女性群体以及男性自身变得有害且危险。改善男性现状——改变男孩在学校成绩落后、男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以及丈夫或父亲在家庭中不断被边缘化的现状——就需要重塑男子气概,在肯定男性及其特质对于社会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性别平等语境中男性的新形象。
与经典的女性主义着作相比,《掉队的男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如果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揭示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他者”地位,那么《掉队的男人》则展现了男性在性别平等进程中的“失语者”困境。波伏娃笔下的女性是被动的、被定义的,而本书中的男性则是主动的、却无所适从的。&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这种对比并非为了制造性别对立,而是为了揭示性别平等的复杂性。正如贝尔·胡克斯在《女性主义:从边缘到中心》中所强调的,真正的性别平等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所有人的解放。而《掉队的男人》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呼应。它提醒我们,性别平等的实现不仅仅是女性的胜利,也是男性的解放。&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这是一本勇气之"作。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中,谈论男性困境往往会招致误解。但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平实的叙述,为这一敏感话题开辟了理性对话的空间。对于关心性别议题、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着作。在这个意义上,《掉队的男人》不仅是一份现状报告,更是一份通向更美好社会的路线图。